自我学习

From Ufldl

Jump to: navigation, search
 
Line 1: Line 1:
-
 
==综述==
==综述==
如果已经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,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,最靠谱的方法之一是给这个算法以更多的数据。机器学习界甚至有个说法:“有时候胜出者并非有最好的算法,而是有更多的数据。”
如果已经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,为了获得更好的性能,最靠谱的方法之一是给这个算法以更多的数据。机器学习界甚至有个说法:“有时候胜出者并非有最好的算法,而是有更多的数据。”
-
人们总是可以尝试获取更多的已标注数据,但是这样做成本往往很高。例如研究人员已经花了相当的精力在使用类似AMT(Amazon Mechanical Turk)这样的工具上,以期获取更大的训练数据集。相比大量研究人员通过手工方式构建特征,用众包的方式让多人手工标数据是一个进步,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。具体的说,如果算法能够从未标注数据中学习,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地获取大量无标注数据,并从中学习。自学习和无监督特征学习就是这种的算法。尽管一个单一的未标注样本蕴含的信息比一个已标注的样本要少,但是如果能获取大量无标注数据(比如从互联网上下载随机的、无标注的图像、音频剪辑或者是文本),并且算法能够有效的利用它们,那么相比大规模的手工构建特征和标数据,算法将会取得更好的性能。
+
 
 +
人们总是可以尝试获取更多的已标注数据,但是这样做成本往往很高。例如研究人员已经花了相当的精力在使用类似 AMT(Amazon Mechanical Turk) 这样的工具上,以期获取更大的训练数据集。相比大量研究人员通过手工方式构建特征,用众包的方式让多人手工标数据是一个进步,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。具体的说,如果算法能够从未标注数据中学习,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地获取大量无标注数据,并从中学习。自学习和无监督特征学习就是这种的算法。尽管一个单一的未标注样本蕴含的信息比一个已标注的样本要少,但是如果能获取大量无标注数据(比如从互联网上下载随机的、无标注的图像、音频剪辑或者是文本),并且算法能够有效的利用它们,那么相比大规模的手工构建特征和标数据,算法将会取得更好的性能。
 +
 
在自学习和无监督特征学习问题上,可以给算法以大量的未标注数据,学习出较好的特征描述。在尝试解决一个具体的分类问题时,可以基于这些学习出的特征描述和任意的(可能比较少的)已标注数据,使用有监督学习方法完成分类。
在自学习和无监督特征学习问题上,可以给算法以大量的未标注数据,学习出较好的特征描述。在尝试解决一个具体的分类问题时,可以基于这些学习出的特征描述和任意的(可能比较少的)已标注数据,使用有监督学习方法完成分类。
 +
在一些拥有大量未标注数据和少量的已标注数据的场景中,上述思想可能是最有效的。即使在只有已标注数据的情况下(这时我们通常忽略训练数据的类标号进行特征学习),以上想法也能得到很好的结果。
在一些拥有大量未标注数据和少量的已标注数据的场景中,上述思想可能是最有效的。即使在只有已标注数据的情况下(这时我们通常忽略训练数据的类标号进行特征学习),以上想法也能得到很好的结果。
Line 27: Line 29:
假定有大小为 <math>\textstyle m_l</math> 的已标注训练集 <math>\textstyle \{ (x_l^{(1)}, y^{(1)}),
假定有大小为 <math>\textstyle m_l</math> 的已标注训练集 <math>\textstyle \{ (x_l^{(1)}, y^{(1)}),
-
(x_l^{(2)}, y^{(2)}), \ldots (x_l^{(m_l)}, y^{(m_l)}) \}</math>(下标 <math>\textstyle l</math >表示“带类标”),我们可以为输入数据找到更好的特征描述。例如,可以将 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输入到稀疏自编码器,得到隐藏单元激活量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。接下来,可以直接使用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来代替原始数据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(“替代表示”,Replacement Representation)。也可以合二为一,使用新的向量<math>\textstyle (x_l^{(1)}, a_l^{(1)})</math>来代替原始数据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(“级联表示”,Concatenation Representation)。
+
(x_l^{(2)}, y^{(2)}), \ldots (x_l^{(m_l)}, y^{(m_l)}) \}</math>(下标 <math>\textstyle l</math> 表示“带类标”),我们可以为输入数据找到更好的特征描述。例如,可以将 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输入到稀疏自编码器,得到隐藏单元激活量 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。接下来,可以直接使用 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 来代替原始数据 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(“替代表示”,Replacement Representation)。也可以合二为一,使用新的向量 <math>\textstyle (x_l^{(1)}, a_l^{(1)})</math> 来代替原始数据 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(“级联表示”,Concatenation Representation)。
-
经过变换后,训练集就变成<math>\textstyle \{ (a_l^{(1)}, y^{(1)}), (a_l^{(2)}, y^{(2)}), \ldots (a_l^{(m_l)}, y^{(m_l)})
+
经过变换后,训练集就变成 <math>\textstyle \{ (a_l^{(1)}, y^{(1)}), (a_l^{(2)}, y^{(2)}), \ldots (a_l^{(m_l)}, y^{(m_l)})
\}</math>或者是<math>\textstyle \{
\}</math>或者是<math>\textstyle \{
((x_l^{(1)}, a_l^{(1)}), y^{(1)}), ((x_l^{(2)}, a_l^{(1)}), y^{(2)}), \ldots,  
((x_l^{(1)}, a_l^{(1)}), y^{(1)}), ((x_l^{(2)}, a_l^{(1)}), y^{(2)}), \ldots,  
-
((x_l^{(m_l)}, a_l^{(1)}), y^{(m_l)}) \}</math>(取决于使用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替换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还是将二者合并)。在实践中,将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和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合并通常表现的更好。但是考虑到内存和计算的成本,也可以使用替换操作。
+
((x_l^{(m_l)}, a_l^{(1)}), y^{(m_l)}) \}</math>(取决于使用 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 替换 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还是将二者合并)。在实践中,将 <math>\textstyle a_l^{(1)}</math> 和 <math>\textstyle x_l^{(1)}</math> 合并通常表现的更好。但是考虑到内存和计算的成本,也可以使用替换操作。
-
最终,可以训练出一个有监督学习算法(例如svm,logistic regression等),得到一个判别函数对<math>\textstyle y</math>值进行预测。预测过程如下:给定一个测试样本<math>\textstyle x_{\rm test}</math>,重复之前的过程,将其送入稀疏自编码器,得到<math>\textstyle a_{\rm test}</math>。然后将<math>\textstyle a_{\rm test}</math>(或者<math>\textstyle (x_{\rm test}, a_{\rm test})</math>)送入分类器中,得到预测值。
+
最终,可以训练出一个有监督学习算法(例如 svm, logistic regression 等),得到一个判别函数对 <math>\textstyle y</math> 值进行预测。预测过程如下:给定一个测试样本 <math>\textstyle x_{\rm test}</math>,重复之前的过程,将其送入稀疏自编码器,得到 <math>\textstyle a_{\rm test}</math>。然后将 <math>\textstyle a_{\rm test}</math> (或者 <math>\textstyle (x_{\rm test}, a_{\rm test})</math> )送入分类器中,得到预测值。
==数据预处理==
==数据预处理==
-
在特征学习阶段,我们从未标注训练集<math>\textstyle \{ x_u^{(1)}, x_u^{(2)}, \ldots, x_u^{(m_u)}\}</math>中学习,这一过程中可能计算了各种数据预处理参数。例如计算数据均值并且对数据做均值标准化(mean normalization);或者对原始数据做主成分分析(PCA),然后将原始数据表示为<math>\textstyle U^Tx</math>(又或者使用PCA白化或ZCA白化)。这样的话,有必要将这些参数保存起来,并且在后面的训练和测试阶段使用同样的参数,以保证数据进入稀疏自编码神经网络之前经过了同样的变换。例如,如果对未标注数据集进行PCA预处理,就必须将得到的矩阵<math>\textstyle U</math>保存起来,并且应用到有标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;而不能使用有标注训练集重新估计出一个不同的矩阵<math>\textstyle U</math>(也不能重新计算均值并做均值标准化),否则的话可能得到一个完全不一致的数据预处理操作,导致进入自编码器的数据分布迥异于训练自编码器时的数据分布。
+
在特征学习阶段,我们从未标注训练集 <math>\textstyle \{ x_u^{(1)}, x_u^{(2)}, \ldots, x_u^{(m_u)}\}</math> 中学习,这一过程中可能计算了各种数据预处理参数。例如计算数据均值并且对数据做均值标准化(mean normalization);或者对原始数据做主成分分析(PCA),然后将原始数据表示为 <math>\textstyle U^Tx</math> (又或者使用 PCA 白化或 ZCA 白化)。这样的话,有必要将这些参数保存起来,并且在后面的训练和测试阶段使用同样的参数,以保证数据进入稀疏自编码神经网络之前经过了同样的变换。例如,如果对未标注数据集进行PCA预处理,就必须将得到的矩阵 <math>\textstyle U</math> 保存起来,并且应用到有标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;而不能使用有标注训练集重新估计出一个不同的矩阵 <math>\textstyle U</math> (也不能重新计算均值并做均值标准化),否则的话可能得到一个完全不一致的数据预处理操作,导致进入自编码器的数据分布迥异于训练自编码器时的数据分布。
==无监督特征学习的术语==
==无监督特征学习的术语==
-
有两种常见的无监督特征学习方式,区别在于你有什么样的未标注数据。自学习(self-taught learning)是其中更为一般的、更强大的学习方式,它不要求未标注数据<math> \textstyle x_u</math>和已标注数据<math> \textstyle x_l</math>来自同样的分布。另外一种带限制性的方式也被称为半监督学习,它要求<math> \textstyle x_u</math>和<math> \textstyle x_l</math>服从同样的分布。下面通过例子解释二者的区别。
+
有两种常见的无监督特征学习方式,区别在于你有什么样的未标注数据。自学习(self-taught learning) 是其中更为一般的、更强大的学习方式,它不要求未标注数据 <math> \textstyle x_u</math> 和已标注数据 <math> \textstyle x_l</math> 来自同样的分布。另外一种带限制性的方式也被称为半监督学习,它要求 <math> \textstyle x_u</math>和<math> \textstyle x_l</math> 服从同样的分布。下面通过例子解释二者的区别。
Line 55: Line 57:
-
{{STL}}
+
 
 +
 
 +
==中英文对照==
 +
 
 +
:自我学习/自学习 self-taught learning
 +
 
 +
:无监督特征学习 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
 +
 
 +
:自编码器 autoencoder
 +
 
 +
:白化 whitening
 +
 
 +
:激活量 activation
 +
 
 +
:稀疏自编码器 sparse autoencoder
 +
 
 +
:半监督学习 semi-supervised learning
 +
 
==中文译者==
==中文译者==
-
张灵(lingzhang001@outlook.com),@晓风_机器学习,王文中(wangwenzhong@ymail.com)
+
张灵(lingzhang001@outlook.com),晓风(xiaofeng.zhb@alibaba-inc.com),王文中(wangwenzhong@ymail.com)
 +
 
 +
 
 +
{{自我学习与无监督特征学习}}
 +
 
 +
 
 +
{{Languages|Self-Taught_Learning|English}}

Latest revision as of 05:35, 8 April 2013

Personal tool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