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性解码器

From Ufldl

Jump to: navigation, search
Line 1: Line 1:
-
翻译者:严晓东, yan.endless@gmail.com,新浪微博:@月蝕-eclipse
 
-
校对者:姚涛, email: yaothinker@gmail.com, 新浪微博:@小狗笑了
 
-
终审:晓风, 新浪微博:@晓风_机器学习
+
== 稀疏自编码重述 ==
-
 
+
-
Wiki上传者:严晓东;姚涛;晓风;
+
-
 
+
-
== Sparse Autoencoder Recap[稀疏自编码重述] ==
+
稀疏自编码器包含3层神经元,分别是输入层,隐含层以及输出层。
稀疏自编码器包含3层神经元,分别是输入层,隐含层以及输出层。
Line 23: Line 17:
</math>
</math>
-
其中 <math>a^{(3)}</math> 是输出. 在自编码器中, <math>a^{(3)}</math> 近似重构了输入<math>x = a^{(1)}</math>。
+
其中 <math>a^{(3)}</math> 是输出. 在自编码器中, <math>a^{(3)}</math> 近似重构了输入 <math>x = a^{(1)}</math>。
-
S型激励函数输出范围是<math>[0,1]</math>,当<math>f(z^{(3)})</math>采用该激励函数时,就要对输入限制或缩放,使其位于<math>[0,1]</math>范围中。一些数据集,比如MNIST,能方便将输出缩放到[0,1]中,但是很难满足对输入值的要求。比如,PCA白化处理的输入并不满足<math>[0,1]</math>范围要求,也不清楚是否有最好的办法可以将数据缩放到特定范围中。
+
S 型激励函数输出范围是 <math>[0,1]</math>,当 <math>f(z^{(3)})</math> 采用该激励函数时,就要对输入限制或缩放,使其位于 <math>[0,1]</math> 范围中。一些数据集,比如 MNIST,能方便将输出缩放到 [0,1] 中,但是很难满足对输入值的要求。比如, PCA 白化处理的输入并不满足 <math>[0,1]</math> 范围要求,也不清楚是否有最好的办法可以将数据缩放到特定范围中。
-
== Linear Decoder[线性解码器] ==
 
 +
== 线性解码器 ==
-
设定<math>a^{(3)} = z^{(3)}</math>可以很简单的解决上述问题。从形式上来看,就是输出端使用恒等函数<math>f(z) = z</math>作为激励函数,于是有<math>a^{(3)} = f(z^{(3)}) = z^{(3)}</math>。我们称该特殊的激励函数为 '''线性激励函数 '''(称为恒等激励函数可能更好些)。
+
设定 <math>a^{(3)} = z^{(3)}</math> 可以很简单的解决上述问题。从形式上来看,就是输出端使用恒等函数 <math>f(z) = z</math> 作为激励函数,于是有 <math>a^{(3)} = f(z^{(3)}) = z^{(3)}</math>。我们称该特殊的激励函数为 '''线性激励函数 '''(称为恒等激励函数可能更好些)。
-
需要注意,神经网络中隐含层的神经元依然使用S型(或者tanh)激励函数。这样隐含单元的激励公式为 <math>\textstyle a^{(2)} = \sigma(W^{(1)}x + b^{(1)})</math> ,其中<math>\sigma(\cdot)</math> 是S型函数, <math>x</math> 是输入, <math>W^{(1)}</math> 和<math>b^{(1)}</math> 分别是隐单元的权重和偏差项。我们仅在输出层中使用线性激励函数。
+
 +
需要注意,神经网络中隐含层的神经元依然使用S型(或者tanh)激励函数。这样隐含单元的激励公式为 <math>\textstyle a^{(2)} = \sigma(W^{(1)}x + b^{(1)})</math> ,其中 <math>\sigma(\cdot)</math> 是 S 型函数, <math>x</math> 是输入, <math>W^{(1)}</math> 和 <math>b^{(1)}</math> 分别是隐单元的权重和偏差项。我们仅在输出层中使用线性激励函数。
-
一个S型或tanh隐含层以及线性输出层构成的自编码器,我们称为'''线性解码器'''。
+
一个 S 型或 tanh 隐含层以及线性输出层构成的自编码器,我们称为'''线性解码器'''。
-
在这个线性解码器模型中,<math>\hat{x} = a^{(3)} = z^{(3)} = W^{(2)}a + b^{(2)}</math>。因为输出<math>\hat{x} </math>是隐单元激励输出的线性函数,改变<math>W^{(2)}</math> ,可以使输出值<math>a^{(3)}</math>大于1或者小于0。这使得我们可以用实值输入来训练稀疏自编码器,避免预先缩放样本到给定范围。
+
 +
在这个线性解码器模型中,<math>\hat{x} = a^{(3)} = z^{(3)} = W^{(2)}a + b^{(2)}</math>。因为输出 <math>\hat{x} </math> 是隐单元激励输出的线性函数,改变 <math>W^{(2)}</math> ,可以使输出值 <math>a^{(3)}</math> 大于 1 或者小于 0。这使得我们可以用实值输入来训练稀疏自编码器,避免预先缩放样本到给定范围。
随着输出单元的激励函数的改变,这个输出单元梯度也相应变化。回顾之前每一个输出单元误差项定义为:
随着输出单元的激励函数的改变,这个输出单元梯度也相应变化。回顾之前每一个输出单元误差项定义为:
Line 48: Line 42:
</math>
</math>
-
其中 <math>y = x</math>是所期望的输出, <math>\hat{x}</math> 是自编码器的输出, <math>f(\cdot)</math>  是激励函数.因为在输出层激励函数为<math>f(z) = z</math>, 这样 <math>f'(z) = 1</math>,所以上述公式可以简化为
+
其中 <math>y = x</math> 是所期望的输出, <math>\hat{x}</math> 是自编码器的输出, <math>f(\cdot)</math>  是激励函数.因为在输出层激励函数为 <math>f(z) = z</math>, 这样 <math>f'(z) = 1</math>,所以上述公式可以简化为
:<math>
:<math>
\begin{align}
\begin{align}
Line 58: Line 52:
当然,若使用反向传播算法来计算隐含层的误差项时:
当然,若使用反向传播算法来计算隐含层的误差项时:
-
<math>
+
:<math>
\begin{align}
\begin{align}
\delta^{(2)} &= \left( (W^{(2)})^T\delta^{(3)}\right) \bullet f'(z^{(2)})
\delta^{(2)} &= \left( (W^{(2)})^T\delta^{(3)}\right) \bullet f'(z^{(2)})
Line 64: Line 58:
</math>  
</math>  
-
因为隐含层采用一个S型(或tanh)的激励函数<math>f</math>,在上述公式中,<math>f'(\cdot)</math>依然是S型(或tanh)函数的导数。
+
因为隐含层采用一个 S 型(或 tanh)的激励函数 <math>f</math>,在上述公式中,<math>f'(\cdot)</math> 依然是 S 型(或 tanh)函数的导数。
 +
 
 +
 
 +
 
 +
==中文译者==
 +
 
 +
严晓东(yan.endless@gmail.com),姚涛(yaothinker@gmail.com),@晓风_机器学习

Revision as of 03:25, 29 March 2013

Personal tools